日期 : 112/5/7 陰轉雨
組別 : 4 組
出席人員 : 麗華, 錦貴, 武堅, 春菊, 碧霞, 玉芳, 雅芳, 奇男, 春蘭, 黃玉珍(補班)
記錄 : 邱錦貴
前言:
在青溪步道入口前集合後, 閒聊中得知協會創辦人已經於前些日子裡, 因肝癌而往生, 幾日後出殯, 聽到此消息, 也只能嘆息. 組內資深前輩曾經從創辦人手裡頭學習到與大自然共存, 站在生物鏈的觀點, 由點延伸到線再擴及全面, 可以沒得認識所有動植物或是昆蟲, 除開人類的干預, 鏈中任一階層缺一不可, 將會是達到生物多樣性下的平衡狀態.
好了, am 8:58進入清溪步道裡, 先來個團體照且一旁還有公所立的桐花網美框可擺pose 個個入框美姿翩翩.
首先是步道入口標示性植物 刺杜密, 特殊的是幹莖上在小枝生長時會有刺頭出現, 待軀幹長大後刺頭會消失.
話說沒幾句下, 出現了連續3波友人到訪內含協會理事長夫妻2人為路觀出席人員打氣.
導入路觀, 水冬瓜 獼猴桃科水冬瓜屬, 性喜陰濕一點的環境, 通常長於闊葉林,溪谷兩旁避風的區域可見(註 1). 據說是因為葉片上有細毛類似冬瓜皮面上的細毛而稱之.
她的一旁是 長梗紫苧麻 蕁麻科長梗紫麻屬, 森林下的灌木層或溪流旁蔭濕地,較常見. 連續2種植物的觀察, 得到一結論是此地帶應該是靠近溪流且較潮濕區域. 算是民俗植物, 以前會剝取莖皮取出纖維來製作繩索以供使用. 碧霞提問樹幹上有一些類似白點是為何物? 應該是吸收水分過多經由樹皮氣孔而排泄出來的蜜汁. 轉眼間又看到莖幹上有一坨坨的白包, 春菊給答案那是泡沫蟬(沫蟬) 的幼蟲, 以她的針刺狀地口器刺入莖皮組織吸收汁液, 由肛門排出後與腹部末端分泌的黏液混合後配合身體的蠕動攪拌成泡沫覆蓋防身, 以避天敵.
全員往前行, 往左上看, ㄝ, 嘿係蝦米攀附在樹幹上, 武堅提示是 藤蕨 蓧蕨科藤蕨屬, 還以為是腎蕨竟然會攀附在樹幹上. 麗華補上提示, 蕨類植物是海陸空皆可生存. 算是在低.中海拔地被植物, 生長在較成熟森林下層濕度較高之樹幹或樹幹基部附近。哈, 又是一個喜歡濕度高環境的植物. 耶, 翻起葉背部, 很幸運的看到紅棕色小不溜丟的圓形孢子囊群, 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離葉邊不遠.
Am 10:01 喝, 走到現在才前進約100m+, 地上看到 全緣卷柏 卷柏科, 性喜生長在低,中海拔山地陰濕處或林陰富含腐植質的地方.
續前行, 右望一顆閃亮亮的 台灣桫欏 桫欏科, 玉珍分享說到他的長相與筆筒樹相近. 葉柄褐色, 在亮光下感覺得閃亮,上有長約 0.5 公分的小刺, 以前曾經拿來做搓泥板使用; 葉片老化枯萎後並不脫落,僅下垂於樹冠之下, 使得整棵樹好像穿著澎澎裙一樣, 形成「樹裙」景觀(註 2) 以避免攀爬植物上身.
哈, 前進了約200m, 路旁看到類似的葉片但是大小有些不一樣. 冷清草 vs. 赤車使者
冷清草 蕁麻科樓梯草屬, 地被植物, 低中海拔地區的陰濕林下, 尤以近山谷凹溝或瀑布之旁較易發現. 葉片上緣齒裂, 下緣全緣, 頂端漸尖成長漸尖或尾狀.(註 3)
赤車(使者) 蕁麻科赤車屬, 葉片相對較小, 偏一邊較大, 不明顯齒裂, 頂端尖銳至長尾狀. (註 4)
前行幾步, 歐, 看到類似的葉面相對更大的 闊葉樓梯草 蕁麻科樓梯草屬, 難怪會與冷清草當隔壁, 低中海拔地區下潮濕而有陽光的溪谷或森林邊緣, 極為常見. 看來清溪步道緊臨溪邊還是會有陽光照射. 葉互生, 葉面相對冷清草來得大, 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 先端漸尖或漸尖短尾狀, 特殊的是基部強烈地歪形, 心形或圓鈍形, 左右不對稱, 糙紙質, 葉緣中部以上或上部有粗鋸齒緣. 莖基多少有些木質化, 綠色略呈「之」字形彎曲, 雌花序外觀呈蝶形,無或近無柄. (註 5)
續前進 水同木 桑科榕屬, 低海拔闊葉林及各地平野裡潮濕的溪谷較易看見. 翻到葉背, 嚇然發現一隻圓端擬燈蛾的幼蟲, 歐, 這是他的食葉, 若是大量的幼蟲出現時, 有可能會將整株水同木樹葉啃光, 待隔年長出新葉.
續行, 路旁有心人士將落下的桐花擺成心形, 蝴蝶形., 看了, 心情瞬間快活.
Am 10:36 馬蘭(大青) 馬鞭草科海州常山屬, 因莖葉皆深青, 故稱之. 葉子可以提解出靛藍,作為染料,
續上行, 一顆石頭稍稍凸出步道, 仔細觀察那是一個微妙的小生態生長環境. 生態的初始期在火山爆發而噴出的岩漿冷卻後形成石類, 維管束植物苔鮮進駐, 分解, 風化而成小石, 細砂等, 濕度夠下蕨類生長.
再往上走, am 11:15 呼, 到了小平台, 稍微休息, 喘個息, 吃個點心補充些體力.
隨後一鼓作氣直衝陡上的步道到後端平緩處, 珊瑚刺桐 在此等待多年啦, 第一眼還以為是烏臼, 只因為葉片的外觀很相似. 蝶形花科刺桐屬, 花為頂生總狀花序, 花冠呈長牙形而不開張, 鮮紅色. 三出葉,小葉菱形, 可當園藝用或是防風樹種. (註 6) 哇~淚啊, 這時候竟然下起不小的雨來, 只能趕緊取出雨衣, 繼續往上走, 經第二停車場往桐花公園牌方前進.
等一下, 這是一株母的構樹, 往下看還蠻大顆滴. 看起來, 已經進入結果期, 只是母花絲柱頭還在, 子房在彭大中. 將來會是長的可愛的果實, 橘紅色漿果毛茸茸的掛在樹上像個彩球一般.
桐花公園牌坊前爪一張, 再轉頭往賞螢步道方向前進.
Pm 12:12賞螢步道路旁. 麗華組長興奮的找出來問武堅是何名? 那是 台灣圓腺蕨(台灣毛蕨) 金星蕨科毛蕨屬, 低海拔約 300 m的密林下或溪邊有機會可以發現到. 特殊的是她有基羽.
一轉身看到身旁有與人身約同樣高度的 馬藍 爵床科, 郊野至低中海拔山區森林中可見, 為聞名全台三峽藍染的主要原料, 台北郊山最為常見, 又為多種蝶類幼蟲的食草, 莖直立或基部外傾, 稍木質化, (註 7) 難怪可以挺立約人身等高. Pm 12:16 雨勢更大啦, 快快happy ending.
附註 : 註 1~ 6 參考一些網路資料.
路觀後感想
最近聽到SDG 永續發展目標一詞, 也同意麗華所說的 不需要將每一物種都說的岀名字, 可將當下認識的物種為點延伸出到線且到面, 站在生態平衡的觀點上, 尊重所有的物種, 盡量不去做人為的干擾, 生物的多樣性產生後會趨於平衡, 永續發展才有此當基點. 個人想來 天溪園, 富陽生態公園就是封園 10+年後生機盎然都是不錯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