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3月14日研討會
地點:土城區清水市民活動中心
時間:晚上7點30分~9點30分
課程主題:外來入侵種
講師:施坤榮
主持:陳秋靜
記錄:鄭雅芳
今天晚上的研討會座無虛席,首先由月嬌老師開場向與會的現場夥伴們問候致意,接著由主持人秋靜姐介紹今晚的講師施坤榮理事長上台,理事長準備了內容豐富的簡報及精彩的美拍圖檔,並於每張圖片呈現時,即時加入旁白注解,讓夥伴們印象深刻明瞭,理事長表示有些鳥類、動物、植物等的相片是自己歷年來徒步行走於山林步道間路觀時所拍攝到的,有些相片是夥伴們提供的,有些則是取材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資料等,感謝今晚研討會講師施坤榮理事長的精心分享。
外來種 : 指原來當地沒有自然分佈經由人為無意或有意引進的物種
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指導原則:
係指被引入到其過去或現在自然分佈範圍之外的物種、亞種或較低等的分類群,包括可使該物種生存並隨後進行繁殖的任何部分,如配子、種子、蛋或繁殖體
外來種引入原因 :
一、農業或貿易行為
二、娛樂及觀賞用途:琵琶鼠、巴西龜、大陸畫眉…
三、生物防治:瓢蟲(防治介殼蟲) 、大肚魚
四、偷渡
五、科學研究:果蠅、非洲蜜蜂
最主要原因就是增加食物來源、進行品種改良,或作為藥用、畜牧用等
外來入侵種 :
指動物、植物或其他生命體,無論有意還是無意,被人為引入到非牠們原本自然棲息的環境,而且已經威脅到原生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糧食安全、人類的經濟、健康和福祉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外來入侵種定義: 「會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或棲息地中立足的外來種,且會促成改變,而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通常外來種變成外來入侵種原因 :
一、現居地能提供或模擬與該物種原棲地相似的環境。
二、缺乏能與該物種競爭的對手或天敵。
三、較原生物種更強的繁殖力及環境適應力或其他特性。
四、食物來源足夠且適當。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雖然多樣且複雜主要可大致歸成數類:
一、棲息地流失(Habitat loss)
二、引進外來物種(Introduced species)
三、人口成長(Population growth)
四、污染(Pollution)
五、過度利用(Over-consumption)
對於外來種最有效防治 :
一、不要製造外來種
二、不放生
三、不棄養
四、不繁殖
五、不攜帶走私動植物入境,降低外來物種進入自然環境的機會。
六、也可以認識外來種相關的科普知識,關心外來種造成的環境問題。